米油盐酱醋茶而担忧。
让你出到外面去,也能够跟正常的读书人一样去交流一样的诗情画意。
我只不过是不让你跟那些世俗人那样吃喝嫖赌,但是你读书人该有的追求情趣这一块的东西满足你。
毕竟人追求的不仅是物质需要,还得有精神需要,这也是建设大明将来健康状态的一个桥梁。
因为必须得要承认,自古以来能够把文章诗词画作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当官的。
就拿诗词来说,从最早的汉朝开始。建安七子就不需要多说了,他们要么是政权的掌握者,要么是世家门阀,要么是官员,他们不需要操切衣食住行,所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修养当中。
隋唐之时就更不要说涌现出来的那些大家最厉害的李白他出生相对没那么高,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家在四川其实是有底子的,李白最后去世,他的那些诗集是谁给他出的是他的一个叔叔有能力给他出诗集的,那家里必然有些买卖。
李白也是如此,他家里是做买卖的,所以他才能够仗剑走天涯,如果一辈子只能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操心的话,李白可能连识字都困难。
接下来几个著名的诗人比如卢照邻、王维、韦应物,他们是大家族出身的豪门公子哥。
甚至连诗圣杜甫的出身也不简单,他家是京兆杜氏的襄阳分支,母亲的家族更是显赫至极,乃是清河崔氏。
所以这些文化修养上的大家其实都是来自于官员或者本身家底就很雄厚的。想要将文化事业给带动起来,你就不得不去依靠这些已经读书旗帜,并且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官员来推动。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力有多深,不需要多说。我们一直强调五千年的文明是怎么而来。除了那些史书记载,除了那些铭文,除了那些金书除了那些古董,更重要的就是文化事业对于一个民族的塑造。
纵观整个五千年来的文明可以看出,先前之时百花齐放,那时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一种最为合理的治国方法,于是便诞生出了,各个分支,比如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
等到了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便成为了显学一直到清朝。
而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素养就不便多说了。儒家本身的家国天下是由亚圣孟子寄语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咱们国人之所以会以这样的方式去生活,也是受这些几千年下来的文化影响。
而文化需要载体,不管是小说戏曲,还是诗词,都是文化的不同载体,即便是民谣也是如此,尤其是诗词书画,更是将古人的智慧,古人的风貌,古人的追求,古人的风骨,古人的志向体现的淋漓尽致,让后辈儿孙领读之后也是叹为观止。
这些文化集大成者的诗词歌赋书画都对塑造国人的风骨精神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陈寒绝对不可能让大明王朝的文化因为程朱理学给禁锢住。
程朱理学之所以会盛行,其实并不是责怪某个人。
后世的人一直都觉得程朱理学简直是巨大的毒瘤,他毒害了从南宋之后的几百年来的思想。
秉持这种想法的人有很多,但是也得看到成都理学有一些比较进步的地方,只能说后世而生,又或者说是统治者有意义的曲解使程组理学被妖魔化就像儒家的文化一样。
因为统治者需要根据自己统治的国情来利用思想塑造国人的思想,从而令国人变成温顺的绵羊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就比如为什么会有君王下令要对那些经典进行注解,其实他们要的是注解或者说是要的是为了让这些文化更加的丰富嘛,并不是,而是通过这种办法一方面把某些比较出头的思想给它磨平棱角。
最典型的就是如同现代人所了解的一些孔子的经典名言,比如很著名的那一句,‘以德报怨’,如果没有后面那一句‘何以报直’,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儒家很绵软,即便有些人恩将仇报,我们还需要跟他气气的说话。
但是可以从后面那一句话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不是这个意思啊,他以德报怨是一个问句?意思是说如果别人对你不好,你却还要反过头来对他好,这岂不是迂腐之人的行径?
所以原句应该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透过原剧就可以看得出来,儒家并不是教你去迂腐行事,反倒是直来直往,别人对我好我就对别人好,别人对我不好,我也无需对他好。
这只是非常简单的一个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为什么一定要阉割掉后面的十二个字呢?
其实这就是思想的一种非常高明并且恶毒的渲染。
要知道,思想对于人性格行为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人人都信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种直来直往并且性格突出的行事方法。
那么有一天官府如果因为北边打仗,不得已要强加赋税给老百姓头上,老百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的行事准则会怎么干?
那肯定就是,那老子我就不鸟你,
第676章 文化塑造就像高压锅,锁死了古人的创新精神(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